您现在的位置: 戏剧社网(高校戏剧社团联盟) >> 新闻动态 >> [专题]2004大学生戏剧节 >> 正文 今天是:  
  戏剧节教育诗-校园戏剧观察笔记       
戏剧节教育诗-校园戏剧观察笔记
[ 作者:陶子    转贴自:北京日报    点击数:4818    文章录入:青埂顽石 ]
我们向校园戏剧要求什么?

  继去年的大学生戏剧节一番热闹之后,今年报名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剧目猛然增加到了100多个,遍及全国21个省市的73所高校。一年来,作为戏剧节的组织者之一,我陆续在北京和外地的高校了解了一些校园戏剧的情况,慢慢发觉,校园戏剧正在全国铺展开来,而且方式越来越多样,不只是在校园内,甚至逐渐波及到校园外的文化市场。

  在校园戏剧如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一直思索着人们关于学生戏剧的种种指责:

  粗糙,是他们;

  简单,是他们;

  不专业,也是他们……

  面对种种指责,我的困惑是:我们从大学生戏剧里要求些什么?

  这个问题我困惑了许久。慢慢地,我就会想,其中有些无法克服的难题——比如说舞台技术、表演方式等等专业难题,是不是校园戏剧必须要克服的?是不是还有另外的可能?你调转一下思路,其实就会发现峰回路转,在那些缺陷、不可逾越的障碍的另一边,还有着斑斓的图景。你如果不要求他们一定呈现出戏剧的完美,就会在那些粗糙与简单之处,在那些缺少专业知识的空白处发现一种真诚的袒露。

  回到生活的土壤里

  在历来对学生戏剧的阅读中,最让我头疼的是他们太热衷于情绪的宣泄,或者表达自己一点并不成熟的哲学思考。现实生活似乎对他们丝毫没有吸引力。他们往往忘了,他们所热衷表达的情绪,其实一定来源于现实生活;他们往往忘了触动情绪的是什么,而只是迷醉于对一种结果的呈现。这么说不是说他们不关心社会问题,从去年到今年,都有一些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敏感反应。比如说伊拉克战争引发了《骑士之死》与《大梦》两部作品的创作。在看到他们“世界视野”的同时,我也深感遗憾:既然都可以对重大国际问题做出反应,那么,在他们身边就没有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吗?

  这里的问题一定相当复杂。我猜测,在开始创作的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把实在的生活过滤掉,会觉得表达自我更深刻,更像戏剧,更像艺术。在与学生们多次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总听到他们在说:自我是最深刻的主题。岂不知生活是要超越狭小心灵的包容力的!岂不知这样做不过是缘木求鱼,戏剧创作只能被逼进死胡同。这两年来,有太多作品关于“疯”、“疯子”、“疯人院”,创作者们会振振有辞地为“疯狂”辩护,会简单地把“疯狂”理解为一种自我的深刻存在。在那些看上去充满诗意的表达以及哲学似的半通不通的字眼里,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对自我的盲目自恋。这种态度造成的结果,是他们会在无意中夸大自己的情感委屈,他们也经常会把社会的问题简单化为社会是黑暗的、自我是纯净的简单的二元判断——其实,这是最没有判断的判断,最没有了解的曲解。在自我之外,还有构成自我的社会,还有塑造自我的生活。如果没有对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的判断,自我只能是梦中的楼阁。自以为绚丽迷人,却不知那所谓的自我对别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其实毫无意义。

  因此,今年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在展览情绪、展示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有了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戏剧中的生活越来越具体、细腻,也说明他们越来越多地回到生活的底层。这里有让我耳目一新的作品。比如说《暗香》。如果说去年我们在《背惊》中惊讶地发现了年轻人对悬疑剧的戏剧格式有着惊人的了悟力与控制,那《暗香》的妙处在于它把一群刚开始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在面对职业前途时的选择,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前的选择,巧妙地糅进了悬疑剧的结构中,细腻地捕捉年轻人在金钱、利益以及未来的前途等诱惑下,一点可贵的坚持与一点无奈的变化。在故事的结构底下浮现出来的年轻人的生活也因为真实细腻而精彩有力。同样,在《琥珀》、《有雷无雨》、《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等戏剧中,我看到了校园生活的鲜活图景。学生们不再只关注一些因为太过宏大因而会难以把握的东西,不再只在某一些概念上做着绕口令式的游戏,不再只沉浸在情绪的宣泄与对社会无休止的盲目指责中,而是认真检查自己的状态,检查自己的问题,检查自己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这是进步,哪怕这些细腻处只是点点滴滴地出现。

  戏剧作为自我教育方式

  或许我不该感到诧异,情绪上的自恋走得远了,就会有更大的变形。但是,当我看到今年报名参加戏剧节的许多剧本描写凶杀——而且,大多是发生在学生之间,或者因为嫉妒,因为不被理解等原因而造成的凶杀,还是让我很诧异。经过选择,有一部作品《站在阳光的背面》出现在此次戏剧节上。《站在阳光的背面》描写的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败的大学生。毫无温暖的家庭,拿他开玩笑的同学,他追求的女生不过是在戏弄他……他对生活的点滴热望均在现实中化作泡影,于是,他在无意或者惊恐中杀害了一个陌生女子。而他所要求这个陌生女子的,不过是一句腼腆的“我能请你喝咖啡么?”其它还有几部没有入选的作品《镜子里的女大学生》、《石膏像》等都有与此类似的情节。不同层面的社会原因,造就了年轻人心灵的扭曲,也造成了年轻的凶手与年轻的死者。选择这样一部作品,是因为这个问题难以回避。这是教育无法回避的,也是戏剧不应该回避的问题。艺术能起的功用,应该就是在展现以及疏导上吧。

  在看那许多关于凶杀的剧本时,我一直在回想一部影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除去是一部杰出的艺术影片之外,也是一部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录,亦是一首青年教育诗!它通过把一起杀人事件还原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让青年人通过一部艺术作品,更多地了解他所生活的社会,了解自己在成长中痛苦与快乐的来源,了解一些社会规则的必要性与残酷性,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增加一些抵抗力与包容力。

  或者年轻人的作品还不具备这样高屋建瓴的能力,但他们已经在有意无意间把那些残酷表达了出来。表达就是有了一种勇气。当他们通过戏剧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把自己错误的决断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这些年长于他们的人,又能做什么样的疏导呢?这个问题很让我困惑。我想作为一个老师也罢,辅导者也罢,能做的只有尽力引导他们如何把简单的表达转换成对问题的清醒认识;而恰在教导力量的有限处,戏剧艺术呈现出与其他艺术样式不同的美学原则,呈现出艺术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如何写一首戏剧节的教育诗

  如今,在关于戏剧发展的种种憧憬之外,在希望从校园戏剧里赢得人才与观众的同时,我同样希望,校园戏剧在为戏剧做出贡献的同时,更要回馈那些参与其中的学生们,更多地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良好的影响;希望通过参与戏剧这种集体性的艺术行为,能够让他们脚踏实地地生活,把观察的视角放大;希望他们能够在集体行为中学习判断,让扭曲的心灵得以矫正。这只是我这个关心校园戏剧的工作者一点良好的期望。我相信大学生戏剧节作为一首“教育诗”的意义,一定不会小于它对戏剧的贡献。那么,问题仍然留给我们这些戏剧工作者:我们如何与他们共同完成一首教育诗呢?我想,重要的还是检讨自己对他们的要求吧。当我们希望着从他们那里吸取到更多的人才与创意的时候,当我们更多关注他们的戏剧呈现时,当我们总是企图从校园戏剧里获得些什么的同时,我们还是应该投入更多的目光给那些创造了校园戏剧的个体;在关心戏剧的同时,亦关心他们的心灵、他们的成长。

欢迎各大高校剧社、文艺团体、演出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提供新闻线索或稿件。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2004中国大学生戏剧节8月6日在北剧场拉开帷幕

  • 下一篇文章: 三剧场演三十余作品 大学生戏剧节点亮北京夏夜
  • 在线投稿】【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2019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3910]

  • 2018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13241]

  • 2016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3910]

  • 笑声工作坊简介[4591]

  • 川农SAUDT话剧团简介[442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2019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3910]

  • 2018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13241]

  • 河北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招聘…[5882]

  • 2014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通…[33625]

  • 2013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演出日…[5763]

  •  
     相 关 文 章
  • 评论:戏剧的本质是震撼人心[3879]

  • 论戏剧的间离效果[4355]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之夜”晚会…[4698]

  • 大学生戏剧节反思伊拉克战争[4113]

  • 2004大学生戏剧节主办单位[3784]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合作交流 | 申请加盟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戏剧社网        站长:青埂顽石    页面执行时间:4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