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天的《圣人孔子》很先锋
被誉为“先锋戏子”的剧作家张广天顷力打造的“理想主义三步曲” 即将于23日-25日在北京上演,现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磨合阶段。三部曲之一的《圣人孔子》作为维也纳艺术节有史以来将首次来自中国的戏剧,在西方的舞台上同样先锋。距演出还有两个月,维也纳的4场演出门票已经全部售空,欧洲观众正在期待着通过《圣人孔子》来了解中国。维也纳艺术节艺术总监赴南京探班时,对《圣人孔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其把砖头砌上舞台等独到之处,大为惊讶。
砖头砌上舞台 舞美强调质感
在《圣人孔子》的排练现场门口赫然码着一摞摞的红砖,一群演员正认真地跟一个民工师傅学习操刀砌墙。一个个一丝不苟、大汗淋漓。
怎么放着好好的戏不排,倒干上小工的活了呢?原来,《圣人孔子》的舞台上,将要真正地砌砖!在舞台上真刀真枪地砌砖头,这在中国话剧舞台上还是首次。
砌砖是在新版的圣人孔子中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演员们将在舞台上建造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本质的“家庭”。在讲述孔子精神和他的《论语》的过程中,演员们完成了一个“搭建”的过程。演员会在舞台上用真的砖石水泥搭构建筑。
张广天寻找到这种形式,原因在于,他认为孔子精神在当今中国最积极的作用是在于它是建设性的。在经历了千百年对于文化和精神的毁灭与重建的往复后,在飞速发展的当今中国,建设,是今天社会的主题,所以,孔子精神在今天的意义是非比寻常的。
三部曲的舞美经过公开竞标后,许多年轻人提供出他们的设计灵感。虽然这些方案因为稚嫩等原因未能最终采用,但最终导演也采纳了他们不少点子。除了搭砖砌墙外,整个《圣人孔子》还将从形式上融合架上架下美术、音乐、肢体戏剧和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除了《圣人孔子》, 其他两个戏在舞美上,都各具特色,可以说的是,三个戏是在一个大的舞台空间完成的,根据不同戏的不同质感,设计了有鲜明质感的舞台空间。
张广天在与舞美设计沟通的过程中提到,现代的戏剧,已经走出了单纯的空间设计与人物形象设计的时代,而强调的是质感,剧作精神的质感、舞台的质感、人物的质感、舞台形式的质感、造型的质感等等。这些质感将会传达出直接可以渗透到观众感官深处的力量,而令观众从以往戏剧“精神洗礼”转变为今天的“全方位感受”。这也是张广天“材料戏剧”的精神本质。
维也纳门票告罄
三部曲在北京、南京、上海演出结束后,《圣人孔子》剧组将于5月底单独奔赴维也纳艺术节,并在6月1日到4日,在维也纳连演4天。距演出还有两个月,维也纳方已经告知4场演出的门票全部售空,和其它两部相比,《圣人孔子》和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更加契合。看来,欧洲人很愿意了解当代中国人对古代圣人孔子的反思。
《圣人孔子》的第一个版本2002年在广州和北京首演时就曾产生轰动。它把文革中“批林批孔”到新千年复古思潮爆发的这段历史搬上舞台,于是,人们围绕着尊孔、反孔、学孔、灭孔等话题辛苦地活着。观众们被剧场里石头般的诗句、流水般的音乐、云霞般的画面,直指灵魂的冲突震撼了。而这次,《圣人孔子》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2002年以来,围绕孔子的种种话题被加入其中,台词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孔子只是一个线索,探讨目前中国人的文化生态才是主旨。
张广天眼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圣人
对于《圣人孔子》的创作初衷,张广天这样告诉记者,虽然研究孔子很复杂,但理解孔子却并不艰涩。孔子的方向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曾子对此说得很明白,“所谓忠恕二字而已”。翻译成今天的说法,就是人和人之间要老老实实将心比心。
后来孟子对此又进一步阐释,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张广天认为虽然是文言文,但这些道理中国的老百姓都懂。并且世世代代深入骨髓,“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读过论语。但是只要你把文言变做普通话说给他听,它能把论语讲的更透彻。这就是圣人,述而不作的缘故。”
正因为如此,张广天自己写《圣人孔子》中这圣人二字,实际上就是指每一个中国人。孔子不过概括和转述了他们的意思。孔子的徒弟们又把部论语流传到今天。“作为圣人的中国人面对坚船利炮、面对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列主义、面对‘批林批孔’、面对改革开放、面对自由竞争、面对官能解放,他们做何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于今天的世界还有没有意义?”张广天觉得这就是《圣人孔子》这部戏要探讨的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