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戏剧社网(高校戏剧社团联盟)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今天是:  
  上海戏剧舞台“改编”成主角缺原创       
上海戏剧舞台“改编”成主角缺原创
[ 作者:端木复 实习生 李鹤    转贴自:解放网—解放日报    点击数:2162    文章录入:青埂顽石 ]
时下,申城戏剧舞台真可谓热闹非凡,几乎是隔三差五就有新作问世。在为创作繁荣高兴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剧目的宣传卖点往往是“改编自××著名作家的畅销书”,或是“由××名家遗著改编”。

  戏剧舞台缺乏原创力

  上海戏剧舞台改编之“热”举不胜举。 且不说之前老舍同名遗作改编的历史话剧《正红旗下》,王安忆获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话剧《长恨歌》,也不说张爱玲代表作改编的话剧《金锁记》,单是今年舞台改编的戏剧作品就占了申城创作的七成之多。

  像上海话剧中心即将上演的《蛋白质女孩》,源出畅销小说;在现代人剧社的新戏计划里,有两部也改编自热门小说;根据著名网络作家慕容雪村《异教徒之筐》改编的话剧,根据白先勇小说《玉卿嫂》改编的越剧等也将竞次亮相。

  那么多的戏剧都打出“改编”的旗号,甚至以此来“卖座”,而原创力却一再被削弱,沪上的专业编剧多年没有原创作品问世的并不占少数。

  短期效应制约原创力

  本来,排演国内外经典剧本是一条艺术捷径,在编剧原创力匮乏的情况下,在好剧本难以寻觅的情况下,在剧本跟不上演出要求的情况下,自然就只有走改编的路。这是一种短期效应在创作上的体现。

  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刘艳导演认为,原创匮乏,究其实质,是我们的创作方式还不够市场化,基本上还是小作坊式的创作。现在国内一个剧本的形成,主要靠个人的智慧,而在美国好莱坞这样比较成熟的创作模式下,剧本都是靠集体创作的。虽然我们不敢苟同这种完全从商业角度出发的创作,但剧本创作必须打破目前“一厂、一地、一家人”的小作坊式的封闭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原创力,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采取措施提升原创力

  上海文广演艺老总刘文国指出,文艺创作会议后,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提升文化原创力的有力措施,如开展版权登记和管理,建立文艺初级产品发布平台,重点资助向具有市场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原创项目倾斜等。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上海抓住契机,开始创作音乐剧《狂雪》、木偶剧《智勇小八路》、评弹《叶挺将军》、淮剧《八女投江》等具有一定厚度和更广包容度的作品。借世博和奥运“东风”,上海又开始积极打造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和大型儿童音乐剧《马兰花》等一批具有多重追求、多方融资、多种团队联手制作的,能够体现原创能力和艺术水平的拳头产品,让原创焕发生机。

欢迎各大高校剧社、文艺团体、演出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提供新闻线索或稿件。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口供》颠覆舞台 观众可在任何位置观看演出

  • 下一篇文章: 《茶馆》朱旭揭老底宋丹丹要再出山
  • 在线投稿】【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2019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18313]

  • 2018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29022]

  • 2016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18299]

  • 笑声工作坊简介[19250]

  • 川农SAUDT话剧团简介[1904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2019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18313]

  • 2018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29022]

  • 河北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招聘…[20272]

  • 2014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通…[48056]

  • 2013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演出日…[2021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合作交流 | 申请加盟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戏剧社网        站长:青埂顽石    页面执行时间:4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