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孝雄:
我从看第一场开始,就误以为是在读一个电影剧本,而不是舞台剧。我硬着头皮往下读,一直读到第二场的下半部,我才总算沉下心来。这么说得意思就是,剧本和演出是一样的,入戏太慢,前面一大段戏不知道在说什么。
也许这是作者有意追求的风格,但我认为,不管选择什么风格,对于舞台剧演出而言,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比如要吸引人,节奏感要合适,一定要传递一些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等等。
个人认为这个题材可以做成电影 ,因为电影比戏剧更容易表现和表达编剧的思想。有一些戏剧动作,比如冰箱的死人,在舞台上要表现出来比较难,因为不象电影可以特写。还有一个意见就是,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通过这个戏说点儿什么,触角很多,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支点。我是这样解读的,从文本中,我看到了人的性情,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破案戏。
我给你们出一个主意:三折戏。用完全不同的故事,来表达一个主题。现在搞你们这样的话剧,必须要玩深沉,因为传统话剧的结构和台词你们是不行的所以,就玩新的。既然玩新的,那就玩到底。
所以主体不妨是:我们通过个戏来探讨现代人性的冷酷与对生命的漠然。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漠然,每个人都在自我保护,人们对生命的逝去不再伤感,已很冷漠,再或者说是对生命的意义都无从反思,把人的生命当成了常规动物——见人死,就象见鸡被杀。这个主题是大学生们玩的,是对现代社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群漠化的思考,可以夸张一点,可以走得荒诞一点,也是玩现代话剧的法宝。在确定了主题后,我们再来调整三场戏:
第一场,一个与死人相守人弱女子和一逃命的男人。他们的生命的态度是相反的,弱的女子倒是漠视了生命,不怕死;而那个逃命的,是为了保命在逃。围住这个点就可能做文章了,不用大动。
第二场,也是这个戏最好的一场。还是杀人游戏,但不是为了破案,而重点展示人在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心态。比如一个人死了,大家没感觉。慢慢地,人死得多了,心里对死的认知就有了改变。这场戏要通过杀人游戏,写出人在面对死亡时,从符号向人转变,从冷漠向良知转变 。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存着人性的善良和恐惧。人生下来是自然人,只是因为社会,大家成了社会人了,所以大家变了。这场戏,就是要写出从社会人到自然人的本性回归,改变漠视生命的形态。
至于第三场戏,最好写了。找一个理由,把第一场讲的故事和第二场讲的故事联系起来。 最后在结束的时候,让观众发现三场戏讲的是一个有关系的故事,只是讲故事的方式改变了。 这样一来剧本不用大动,修改剧本要四两拨千斤,小动大改变。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