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戏剧社网(高校戏剧社团联盟) >> 理论交流 >> 正文 今天是:  
  评论:我们的民众戏剧在哪里       
评论:我们的民众戏剧在哪里
[ 作者:陶子    转贴自:YULE.SOHU.COM    点击数:2373    文章录入:青埂顽石 ]
一、“AsianMadang”

  民众戏剧节对我这一代30岁上下人来说,“民众戏剧”这个词已经渐行渐远,早就从经验中褪去了。今年5月,韩国光州举办了名为“AsianMadang”的民众戏剧节,把散落在东亚各地的“民众戏剧”汇集在一起。 Madang在韩语里接近“广场”的意思。

  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曾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反抗军政府的社会运动,那时,许多戏剧人就在广场上演戏,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运动,就有了“Madang剧”这样的说法。同时,Madang剧还有一层美学上的意味:即这样的演出,与传统的表演方式(尤其是传统巫术、祭祀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样的戏剧节,无论是它所关心的主题、采取的方式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陌生的了。戏剧,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早已经被供奉成“高雅艺术”;戏剧人,自然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做戏剧”,却不太合逻辑地简化成了“名利场”里的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在这样的状况下,戏剧节,自然就成了各方人士捞取资本,顺带免费旅游以及出国购物的渠道。因此,对于我来说,参加这样的戏剧节,除去新鲜之外,更多的还是怀疑———这里是不是以“民众”为旗号,做着名利的勾当?或者以民众为借口,集合了一帮神神鬼鬼的艺术家,做着谁也不懂的玩意?

  二、在底层

  来自韩国与日本的演出团体,让我对“民众戏剧”建立了新的感知。韩国的民众戏剧至今仍保留着广场演剧的良好方式。他们在户外简单围一块场地,支一间换装用的小帐篷,搭上形状各异的鼓架子,鼓声一响,表演就开始了。这样的戏剧,剧情简单,以歌舞为主体,演员与观众之间有着亲密的互动。有赖于韩国民族的歌舞传统,他们的戏剧自然地从传统舞蹈中变化出具有极强现代感的场面。

  这样的演出形式是与它的内容和对象相关的。“民众戏剧”产生自社会运动,也自然就包含着鼓舞被压迫者的斗争、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苦楚的意味。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各个地区社会运动高涨时,民众戏剧比较活跃。虽然后来社会运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日趋低谷,但民众戏剧作为一个戏剧方式在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里延续着。在这里,“民众”仍然有特定含义:它一直指那些被主流社会遗忘、拒绝的弱势群体。

  “民众戏剧”就是要替没有声音的人发出声音。因此,民众在哪里,民众戏剧就会在哪里。而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那些被剥夺的群体,农民、民工、下岗的工人等等,虽是弱势,但我一直以为是他们构成了这个时代主流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却是被这个时代的主流文艺所放弃的那一部份。如今,我们的主流媒体也总在引导着文艺要“贴近生活”,在电视也不乏看到“下乡”的戏剧队伍,但如果文艺工作者总是凌驾于民众的生活之上,如果送下乡的文艺不过是与民众生活脱节的浓妆艳抹,怎么能贴近生活、走进人民?

  当然,我们也用不着一窝蜂地都去关注弱势。但面对民众戏剧这样一个与民众生活水入交融的戏剧种类,这至少是一个提醒:提醒着戏剧与生活的关联,提醒着戏剧人与民众的关联。

  三、“恶地里种树的人”

  身在光州,在与来自东亚各地的戏剧工作者的交流中,常常能感受到戏剧工作者如何身体力行地在艰苦的生活中承担戏剧、提高艺术与人生的修为。在亚洲的戏剧团体中,有一个名叫DanChummy的美国人“混迹其中”。DAN在60年代即投身美国的反战运动。后来从哈佛退学,在世界各地学习戏剧。如今,DAN已经是意大利即兴喜剧的专家,但他仍然常年活跃于第三世界国家,他觉得这里是他得到艺术给养的最佳方式———从他身上,我开始理解达利奥·福是怎么回事。韩国现代化进程比我们要早,生活条件也比我们要好一些,但许多戏剧人却经常回到简陋、不方便的乡村生活中,以艰苦的生活来丰富自己。这种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这里吗?

  如今,我们的戏剧水平不见得怎么高,可人们对“戏剧艺术家”却越来越尊敬有加:做戏剧不如拍电视剧挣得多,人家放下电视剧的报酬来做戏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在这种情况下,能对戏剧人提出太高要求吗?

  这么说是没什么错。但我总在想戏剧不是低三下四的行业,它本应该是艰苦的事业。舞台就是一个需要涂涂抹抹、需要付出更多心血、精力的地方。对于戏剧人来说,你选择了戏剧,就要认识到那些艰苦,要承担那些艰苦———它的回报是你在艺术上的进步。诚然,经济上的快速发展,消费社会已经把享乐定格为整个社会的最终旨趣。在这个环境里做个戏剧艺术家,的确难以有心思去真正了解“艰苦”两个字的意味。但是,如果一个戏剧人放弃了艰苦的艺术追求,那也就只能等待着被消费社会淘空心灵。而当一个戏剧人的心灵被享乐淘空的时候,他也除了搞笑就只能搞笑了———他再想严肃,也已经没有内在的资源供他严肃了。

  当下我们的戏剧环境并不容乐观:一边是搞笑的蒸蒸日上,一边是严肃戏剧怎么都难以吸引人的目光。我想我们除了抱怨观众不买账之外,是不是应该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已经掌握了让人惊叹的技艺?有没有更丰富的思想与智慧传达给观众……在这时节,我们能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在“恶地里种树的人”呢?

欢迎各大高校剧社、文艺团体、演出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提供新闻线索或稿件。

分享到:
  • 上一篇文章: 评论:谁让我们耳目一新谁就代表方向

  • 下一篇文章: 评论:穿越萨特的世纪
  • 在线投稿】【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2019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3928]

  • 2018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13311]

  • 2016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3927]

  • 笑声工作坊简介[4638]

  • 川农SAUDT话剧团简介[444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2019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3928]

  • 2018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第十…[13311]

  • 河北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招聘…[5900]

  • 2014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报名通…[33644]

  • 2013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演出日…[578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合作交流 | 申请加盟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 戏剧社网        站长:青埂顽石    页面执行时间:46.8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