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正是当年大学生戏剧节的发起人之一。如今大戏节7个年头了,面对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傅维伯有话说。
■做大戏节的初衷
笔者:为什么要办大戏节?
傅维伯:一百年前中国的话剧在大学里诞生,一百年后大学校园仍然是保持戏剧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正是戏剧创作最强有力的力量。中国戏剧要发展,必须把这群年轻人吸收进来,这就需要一个平台来很好地培养他们对戏剧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做大戏节,目的就在于让这片土壤更广阔更肥沃。
笔者:大戏节一直坚持低票价,对观众而言是公益的,可对剧场而言是件赔本的事情,为什么还要为大戏节提供演出场地?
傅维伯:大戏节的目的不在于此,如果只为挣钱,剧场完全可以在这段时间接商业演出团体。大戏节意义是为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一个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大戏节,培养戏剧观众,也希望有一批优秀的学生从这里走出去后仍然保持对戏剧的热情,更大的可能是以戏剧为自己的职业,做戏剧人。我是大戏节的发起人,也就想尽可能地为大戏节做事情。
■关于标准与探索
笔者:有人指责大学生戏剧太粗糙,不专业,水平不高,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大学生戏剧比较合适?
傅维伯:把大戏节作到专业团体的水平未免苛求。首先,这些校园剧社的大学生们大部分都不是戏剧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完全是兴趣爱好使然;其次,校园戏剧本身面临着资金来源和演出空间等等困难,很多时候学生做了一台戏,但上哪儿排,上哪儿演都是问题;再次大戏节的作用是为广大爱好戏剧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演出平台,重在参与。
当然,校园戏剧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但不是参加一两次演出就能实现的。国外在中学就开设戏剧课,中国目前还只是在大学开设,因此年轻人接触戏剧相对比较晚,基础性环节很薄弱。中国也缺乏戏剧氛围,像韩国有大学路戏剧街,日本有江下池,中国戏剧的现实环境还不能实现。
笔者:现在很多媒体都在讨论戏剧危机,大戏节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傅维伯:我们一直鼓励原创,只有这样年轻人才对戏剧有兴趣,没有程式化、固定的框架约束,才能有创新。大戏节上的不少作品在剧本创意、表演形式、叙述手段上做了很多突破。特别是话剧正在与其他艺术形式交融,比如音乐剧、舞台剧,借鉴其中的音乐和舞台元素,更好地体现话剧本身的美学观念。这种大话剧概念的外延越来越大,和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衬托、补充,将使戏剧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大戏节的问题
笔者:大戏节经过7年积累了一定的运作经验,目前在推广方面有哪些问题?
傅维伯:首先还不够广泛。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进来。目前大戏节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戏剧对年轻一代成长的益处还没有得到关注。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提高戏剧素养和艺术修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其次,大戏节的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现在在选择剧目上,还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年的大戏节闭幕时,对于明年要追求什么主题和特色缺少规划。而且我们不是职业做这块的,对大戏节的包装和推广没有做足做充分。
资金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大戏节的发展。虽然政府每年给了一定的支持,但全国高校比较多,联系和组织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很多大胆的想法都没有办法实现。
笔者: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
傅维伯:大戏节让我感受到了观众们对戏剧的热情,看到了大学生对戏剧的热爱,我想,这将给我们解决问题的勇气。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