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节日日记(1):谈谈《剪辑》
|
热
|
|
我的节日日记(1):谈谈《剪辑》 |
[
作者:迪武 转贴自:广州话剧团 点击数:3582 文章录入:青埂顽石
] |
2005大学生戏剧节终于拉开了帷幕,让我欣喜,让我陶醉!这将意味着从今晚7:30开始,以后的连续十个夜晚,我都将获得一种快乐——一种没有任何杂质的快乐! 我爱大学生戏剧的单纯、质朴、粗糙、大胆、自由! 我更爱他们的活力与创造性! 今晚观看了武汉科技大学的《剪辑》,有几点感受愿与大家分享: 优点: 一, 剧社的演出经验较丰富,演出过程基本流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 今晚的演出,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和艰辛积累,以及他们卓越的团队精神和多元的艺术追求。这是个有思想的剧社,一个有生命力的剧社!这一点十分难得,我也为之深深地感动! 二, 导演手法比较大胆,有相当的创造性,探索性。 本来该剧的剧本主题分散,结构复杂,情节零乱,场景转换频繁,但导演基本上都做了有机地处理和刻意地探索。纵观全剧,有些对白简洁明快,有些调度干净自然,有些画面让人震撼,有些音乐意境深远……对于一位非专业的导演来说,这是个骄人的成绩!真不容易!整场演出总共两个小时,但现场观众依然兴致盎然的看到了剧终,并且多次鼓掌叫好,演出结束后参加交流的观众依然不减,这是一个少见的场面。 三, 演员有较好的基本功,传统与实验风格并举。 1, 谈到传统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解人物,把握人物,塑造人物的能力。对于规定情境,心理动作,戏剧矛盾,上场任务,舞台节奏等一系列的戏剧表演元素,都有或多或少理解和注重。在台词上,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口齿清晰,少数同学还能字正腔园,声情并茂,浑厚打远,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 谈到该剧的试验性,他们的确有大胆地尝试。如多层戏中戏地运用,时空无序地交错,潜意识交流,人物的脸谱化,符号化等等,他们把过程压到了最少,留下的往往只是结果。而这一结果,又被他们有意地多处撕裂和打破。这样,情节淡化了,理性也逐渐失去了,剩下的只是感性的情感迷失与解脱。我个人认为:这便是该剧最有价值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戏剧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姑且不管该剧做得成功与否,既然他们做了,就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为之欢呼——好样的,深白色剧社! 缺点: 一, 分析理解不够深入透彻,过于追求表面的形式,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疑。 如:该剧要突出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每个段落的风格应该是怎样更好? “农民”和“律师”在剧中的意义何在? “海安和雪儿”那一段戏中戏究竟有几层,应该怎样智慧清晰地展现? 二, 剧本冗长繁复,有些部分完全多余,场景混乱,缺乏处理,场次衔接有些牵强。 如:写爱情那部分的段落是否太多? 有些莫名其妙的独白是否可以拿掉? 场次之间的连接能更加简练些吗? 三, 演员的表演不够松弛,缺乏交流,塑造的人物没有个性,风格化表演时欠缺想象力,没有放开。 当然,作为大学生剧社敢于选择这么难的一个剧目,并且获得这么大的成功,实属不易。真心的祝福你们,愿你们的剧社越办越好,好作品越来越多! 谢谢你们的精彩演出!谢谢你们给我创作的激情与冲动! |
|
欢迎各大高校剧社、文艺团体、演出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提供新闻线索或稿件。
|
|
【在线投稿】【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