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戏剧:为赋新词强说愁?
|
热
|
|
中国大学生戏剧:为赋新词强说愁? |
[
作者:白瀛 吴晶 转贴自:解放日报 点击数:5199 文章录入:青埂顽石
] |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专电 正在北京、成都、广州三地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已经接近尾声,许多专家指出,有些参演剧目过于专注于自我表达,而忽略了观赏性,很可能使得戏剧的观众越来越少。 在武汉大学踪点剧社表演的《胃虫》中,两只寄生虫在主人胃里挣扎,然后窜出门,结果又回来,因为外面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戏中所展现的痛苦给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先留下了深刻印象。 “种在我们头脑中成为伟人、楷模、精英人士的概念使我们每个人的理想和愿望都十分庞杂、坚决,导致每个人都十分痛苦。”因此他建议对生活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感恩,剧本就会多一些愉快。 大学生戏剧节办到第五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更有不在少数的人认为,大学生戏剧是中国戏剧的希望,应该给中国职业戏剧以积极的影响,然而事实上,展演过半,却引来了不少批评。 遭遇更多非议的是兰州商学院表演的《角落故事》。100分钟内,几乎没有故事情节,只是充满着呓语般的表演和语言,还加入了有些血腥的电视短片。演出结束后的交流中,观众大多反映看不懂,而且过于沉重。 中国国家话剧院资深编剧刘树纲觉得看大学生戏剧太累,因为思辨和哲理超载,缺乏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从而牺牲了戏剧性和观赏性。他说很多戏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这种情绪的宣泄和自我专注,反映的不是深刻。“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迷恋于小众戏剧、沙龙戏剧,这样戏剧的观众面就越来越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陶子更是把这种戏剧称为“倒垃圾”,是剧作者把生活中的积怨在舞台上倒给观众,在向社会“撒娇”。他希望大学生的戏剧能对更多人的生活有所建设。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指出,大学生的戏剧往往只是满足于表达自己的一点小感情,这样就容易走上戏剧的偏路。他建议要先学会用戏剧讲人、讲故事;同时他建议多排演经典剧目:“跟着大师的路去体现那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心灵、感情更丰富。” 刚刚走出校园的靳海舟原是中国政法大学莽原剧社的成员,他说,大学生戏剧表现出来的愤怒和痛苦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空虚:“他们试图展示心灵的挣扎,但自己何尝做过这种挣扎?大学生的生活我自己刚刚经历过,谈何痛苦?所有痛苦都是庸人自扰。” 但也有大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国农业大学的张喆说:“大学生戏剧只要把这一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可以了,至于那种生活状态是空虚或者苍白,那就是活生生的我们。……古时候的年轻人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今天的年轻人为了赋新词再强说愁,有什么可批评的?” |
|
欢迎各大高校剧社、文艺团体、演出公司、新闻媒体等单位提供新闻线索或稿件。
|
|
【在线投稿】【告诉好友】【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