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导演阐述是在排练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因为导演不是靠阐述排戏,导演是靠想象力排戏。导演的阐述只是为想象力的起飞铺设跑道。
我的阐述,从如下要点开始:
一、 用赵德宝贯穿全剧,是一种“向后看”的传统文化眼光,是一种把喜怒哀乐寄托给“向后看”的人生况味,是一种借过往的人生断片激活性格张力的整体铺排。我们将沿着这样的创作路径,去建构戏剧的主干,积累深在的能量,放射形象的魅力。
二、 那么所谓戏剧的主干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天津被日本人占领时期天津人的活法儿:是一种由赵如圭等出场人物所发散的“性格”张力,是一种由所有出场人物所构成的“民族情绪”的张力,是一种有明显悖论关系的“内心冲突”所构成的张力。我特别要说明的是:这样建构的戏剧主干,将避免直白的的主题宣讲与善恶思辩,使我们从泛泛的“教化”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观众在剧场里始终信任我们的舞台演出,因为我们向他们演出的不是主题思想,而是真实的、富有魅力的“性格”。
三、 演绎这些三十年代天津人的“活法儿”,重塑过往的“性格”,就是要拿日本人“说事儿”。因此,塑造好剧中的日本人形象,是处理规定情境,组织矛盾冲突的关键。我们还需要对日本人做更深入的研究,区别于以往我们看到的那种比较简单化的形象处理。因为,塑造好这个日本人的形象对呈现所谓天津人的“性格”则十分重要。
四、 对于当下的观众来说,特定的历史环境还不仅仅是“九·一八”之后日本人发动的“天津事变”,还有天津开埠后西方国家的“外国地”在天津的强势地位。“算盘城”里的赵如圭一方面固守着老祖宗留下的“玉德”,一方面提防着来自“外国地”日本人的野心。他内心里的盘算和忍耐也许只有“娃娃哥”猜得出来。赵如圭有些像《茶馆》里的王利发,所有出场各色人物,尽收眼底,与其说是“玉碎”不如说是“固守”,赵如圭是想对后人告诫:中国要想不亡在“外国地”的淫威之下,只有强国一条路可走!而悲壮的“玉碎”之举,正是性格的“固守”之美,这就是“望天吼”的主题意象。这样说,《望天吼》的戏剧主干是建筑在赵如圭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上。正是《望天吼》出场人物的鲜活形象,使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更加具有感染力。
五、 演出形式的猜想。先确立几个原则:
1、 很显然,《望天吼》这部多场次话剧,需要一个功能多变、节奏流畅、既有封闭又有开放的角色活动空间。打破表面化的虚实关系,寻找文本背后真正有效释放戏剧能量的形象,是舞美各部门创作课题。
2、 大胆假想人生幻象,用看似缺少表面完整的、有限制的景象断片,搭建具有无限延伸的整体意象,在对立的空间语言中建立起内在的平衡。诸如:虚与实、空与满;完整与破碎、忍耐与爆发;绝地毁灭和永恒记忆,过往历史与现实思考——等等。
3、 单纯的色彩关系,反衬多变的故事内涵,这是我们处理造型的色彩原则。我将随着舞美各部门的创作方案的确立以及后期合成的呈现与大家共同把握。
王延松
2005—4—4 |